戳图参与封面新闻世运闯关赛
赢最高66元红包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陈丹
8月7日20时,当暮色笼罩蓉城,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天府之檐”揭开华章。来自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的6679名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共聚蓉城,迎接这场世界瞩目的运动会。
从赛场到领奖台,四川高校的力量无处不在,除了来自川内高校的“小青椒”志愿者们,本次世运会也凝聚着四川高校的智慧力量。
高校“智囊团”
为世运会注入科技基因
7月8日泸深投,成都世运会颁奖仪式系列物资设计正式亮相。其中,运动员奖牌包装盒由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杨青云设计,并由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竹产业学院院长陈云华带领的团队制作而成。
两校联合攻关,将非遗竹编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融合。该奖牌包装盒由非遗竹编技艺手工编织,以绿色竹绿点缀,官方称其为“竹丝经纬扣珍,礼纳东方匠心。”
奖牌盒 图据成都世运会组委会
7月18日,成都世运会火炬用车涂装设计发布。据了解,本届世运会的火炬传递用车涂装紧贴火炬“竹梦”的核心理念,由吉利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许燎源带领学院的15人师生团队,经过200多套方案的打磨,历时2个多月设计完成。
火炬传递车在吉利学院拍摄 图源吉利学院公众号
7月22日,电子科技大学创业团队打造的十余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列队待命,正式进驻成都世运会,成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服务赛事的末端配送系统。此外泸深投,在7月26日的成都世运会火炬传递现场,电子科技大学程洪教授团队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残障火炬手林寒完成传递。
一根竹子的千年蜕变
这次世运会,出现了不少的竹元素。四川南部是中国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2000多年的竹林种植历史。
眉山市青神县被称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也是成都世运会奖牌盒的“诞生地”。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拥有400余种竹类,形成了近300亩的青神竹林湿地。
青神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多采用慈竹进行编织。谈及慈竹与其他竹子的区别,“它的韧性好得多。”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竹产业学院院长陈云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同时,奖牌盒选材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成都世运会奖牌盒挑选的竹子都要竹子的生长年龄在一年之内,而且要保证每根篾条都在60厘米以上长。”陈云华强调。
打磨奖牌盒盒体 图据青神发布公众号
为了在25天之内顺利地完成2000余个非遗竹编奖牌盒,陈云华团队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除了时间紧迫,奖牌盒的大小规格和光洁度非常严格,要做到非常的光洁明亮,不能有一点毛刺,因此打磨起来非常困难。”陈云华表示。
此外,奖牌盒还要做到“盒盖紧扣,开合轻松。”因此,“必须把盒子的开合度调得刚刚好,这点就非常难,对精密度的要求非常高。”陈云华说。
财富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